情动重庆大礼堂
2005-12-28 15:18 性质:转载 作者:宋晓涛 来源:开县作家网
免责声明:升降平台网(www.chinalift.com.cn)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凡是我网所转载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内容和图片视频之知识产权均系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章内容观点,与本网无关。如有需要删除,敬请来电商榷!)
开县作家网12月20日报道这仅仅是一项大型活动的开幕式,这仅仅是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频繁举行的开幕式之一,但是,这个开幕式在现场...
开县作家网12月20日报道 这仅仅是一项大型活动的开幕式,这仅仅是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频繁举行的开幕式之一,但是,这个开幕式在现场引发的轰动效应,在网上掀起的关注波澜,堪称近几年重庆市人口计生工作“热烈反响之最”。2004年10月16日的周末上午,“中国人口文化关爱女孩万里行走进重庆暨首届重庆人口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13项既定议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主持人潘晓阳宣布第9项议程“请重庆市奖扶对象代表宣读给党中央、国务院的感谢信并展示万人签名布幅”时,让现场的领导、观众和媒体记者深感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从深陷地表的乐池里(乐队隐蔽演奏之地)升腾起(可控升降平台)由15位礼仪佳丽平行牵垂的10余米长的万人签名感谢信布幅长卷,可以看到在“计划生育千秋业、奖扶情暖万民心”粉红色标语上,密密麻麻凸现着江津市、南川市、璧山县、梁平县……一个个奖扶对象的真实签名。这新鲜、壮观的场面,应和着奖扶对象代表陈祖福在发自肺腑的感谢信中讲述的亲身经历,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其后,在接下来的文艺演出中,由真实故事改编的音乐剧《关爱》、20多位聋哑女孩表演的舞蹈《爱的奉献》……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市大礼堂外的艺术展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前来重庆游玩的国内外游客。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事后十分感慨地说:“我自以为是搞科学的不是性情中人,这个开幕式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是开幕式还可以搞出这么多名堂,二是重庆有人才,三是我领教了人口文化形象宣传的魅力和影响。”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王夫棠说:“重庆搞策划的真‘坏’,一波一波地煽情,让我老泪没有停止过,要命的是赵白鸽主任没带纸巾,还得我一张接一张的递给她……”
第二天,诸多文章发表于新华网,标题醒人眼目——《万名计划生育奖扶对象签名 10米长信感谢国务院》,在网上也引发轰动。除了大多数叫好的文章外,也有人对“万人签名”的真实性持怀疑的,各种反馈应声而来,显示出开幕式的轰动效应。
其实,记者的目光是有限的,他们也许知晓奖扶制度,他们看到的仅仅是15位佳丽展示的10余米布幅,却没有看到那布幅的右端还有粗粗的一捆未展开的布幅卷筒(实际长度近百米,可称“百米长卷”),更无从知晓这万人签名感谢信的由来、过程及它背后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应该说,奖扶制度的出台,是经过多年的论证和酝酿的。去年12月进入了“试点省市、地区摸底调查”实质操作阶段,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口环境资源座谈会”上正式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30年来,我们的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舍小家顾国家,以只生育一个孩子为荣,为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同时,人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农村还不富裕,只生一个孩子的农民群众,也因家庭缺乏劳力而影响增收,进入老年以后面临着生活保障的严峻现实,他们迫切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厚爱。
恰似久旱的大地盼来了及时的甘霖,党和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似阳光,如雨露,让我们的农民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欢欣鼓舞。农民群众手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非常高兴和激动,非常自豪与光荣,他们奔走相告,衷心感激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关怀之情。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体会到“听党的话不吃亏,跟党走就是‘福’”的道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充分体现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和扶助更多农民“少生快富”的激励机制。它促进了农村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问题,解除了计划生育农民家庭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
今年4月,各试点地区的摸底情况基本清楚,随之是中央和市政府对各地情况的核查、部署和落实。 6月,为配合各地“奖励扶助金的首次发放”,重庆市人口计生委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地组织好“首发式”,借这一东风,加强宣传,把本地人口计生工作提升一个台阶。农民的儿子、市人口计生委主任温永高动情地说,“千百年来农民第一次每月拿到国家发放的固定扶助金,对这件事的宣传,任何形式、任何规模都不为过。”
8月21日,重庆市北碚区率先在歇马镇隆重举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首发式”,轰轰烈烈,情动乡野。会上,北碚区歇马镇11位人民代表,自发地给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作为农村基层人民代表应邀出席首发式,此情此景令我们感慨万分,我们从内心发出了高呼:奖扶制度,大快人心! 农民群众从对计生工作的辛苦、服务的满意,发展到现在的对计生政策的满意,对奖扶制度的满意。我们倡议本地区人大代表并呼吁各级人大组织,加强对奖励扶助制度实施进行监督,真正实现市政府向国家承诺的“符合扶助对象一个不漏,一个不错”的目标,把这件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一爱民的德政制度、善政制度,能够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并长期坚持下去。”
随后,重庆市各地纷纷筹划和举行“首发式”,其情状如雨后春笋、如落地爆竹、如腾空烟火,遍地开花、异彩纷呈。
万胜区“首发式”上,一奖扶对象激动地在台上高呼“共产党万岁!”一人呼喊,千人应和,让人热血奔涌、激情难抑。《家》杂志总编李华身临其境,感慨地说了如下一番令人深思的话——
“我见过众多拿大奖的明星们、事业有成者们领奖,他们都感谢评委、导演、同事和父母,唯独没人明确表示过感谢共产党(也许心里感谢口头不说)。但这些农民仅仅每年给了600元钱,他们就从心底发出了难抑的感激呼声,我们的农民兄弟太真诚、太易满足了,我们的政府应该多为农民办实事。”
9月初,筹划实施“中国人口文化关爱女孩万里行走进重庆暨首届重庆人口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时,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市人口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潘晓阳说,我们可以借鉴北碚区11位人民代表的感谢信形式,请全国第一个“响应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号召”的知名人物——重庆市江津吴滩镇平安村九社农民陈祖福,代表奖扶对象写出感谢信,报送北京,让党中央、国务院听到重庆市41768名首批奖扶对象的心声。
创意是这样落实和实施的:
市人口宣教中心、市人口文化促进会办公室的领导和职工,购来100米幅宽1米3的白色的确良,分成40块2米多长的布段,分别印上粉绿色各区县名称和粉红色“计划生育千秋业、奖扶情暖万民心”标语,还印制了4万张陈祖福代表奖扶对象写的感谢信,然后在全市计生科长专题会议上分发下去,要求各地在“首发式”会上或专门组织实施,把感谢信发放到每一个奖扶对象手中,并请奖扶对象在布幅和纸张上签名,同时拍摄照片,把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定格在可查看的有形资料中。
决不是“形式主义”,这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正如红军的“长征”决不是“一场二万五千里的迁徙”,它更是“宣传队”,它更是“播种机”。重庆市组织的这次签名宣传活动,是一次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真正的“心灵交汇”、“政策交底”、“情感交融”,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转变激励机制的“世纪交响”。
于是,一场场隆重的签名仪式在各地“首发式”会上举行;一回回庄重的签名仪式在各地乡镇上举行;一次次别致的签名仪式在各地村落院坝中举行……奖扶对象住得分散的,用客车沿途接送;单个住得边远的,用摩托车专车接送;深山老林、高岩大沟,有把奖扶对象接出来的,有把签名布幅送进去的,最远的一次,为了一位老太太的签名,一个计生专干摩托车行驶了4个小时……经过20天的努力,各区县的签名布幅、纸册及签名现场照片全部如期送到了市里。
接下来,市人口宣教中心用最快的速度,最精美的装裱,将40幅签名布幅连成“百米长卷”;将140页签名纸张装订成册;将数百张现场签名照片插入几本相簿……
于是,献给党中央、国务院的万人签名感谢信就以这三种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于是,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出现了本文开始叙述的让现场的领导、观众和媒体记者深感意外的那一幕。
重庆首届人口文化·艺术节,就以这别致精彩的开幕式,就以这异彩纷呈的艺术展,以“民愿、民心、民情”为核心,把党中央、国务院解除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晚年后顾之忧的“关怀之情”、奖扶对象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普通群众和领导关注此事的“由衷之情”做到了极致,把重庆市关爱女孩行动、奖扶制度宣传活动做出了轰动,映照出新一届党中央“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意识,体现出新时期重庆市人口计生宣教工作者不断创新的工作理念。